清朝雍正皇帝改"丘"為"邱"諭令原文

清朝雍正三年,皇帝以避宣聖(即孔子、孔丘)名諱為理由,諭令所有原姓"丘"氏,加耳朵為"邱"。其諭原文如後:

古有諱名之禮,所以昭誠敬致尊崇也。朕臨御以來,恐臣民過於拘謹,屢降諭旨,凡與御名聲音相同字樣,不必迴避。近見各省地名,以音同而改易者頗多。朕天下主,而四海臣民竭誡盡敬如此,況孔子德高千古,道冠百王,以正彝倫,以端風化,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受師資之益,而直省郡邑之名,如商丘等,古今相沿未改,朕心深為不安。爾等會議,凡直省地名有同聖諱者,或改讀某音,或另易他字,其於常用之際,於此字如何迴避,一併會議具奏覆准,嗣後惟祭天子於圓丘丘字不用迴避外,若府州縣地名,有同至聖之諱者,交與內閣撰擬字樣,報部堂。至姓氏相同者,按迺考太公望之後,食采於營丘,因得姓丘,今擬添加 旁,作邱姓,至常用之際,宜從古體,寫作北字。又奉上諭:朕以先師孔子至聖,理應迴避,前降旨令九卿會議具奏,經九卿議覆,凡係丘字,俱加F為邱氏,凡係地名,皆更易他名,至於常用之時書寫,則從古體 字少朕細思今文出於古文,若僅改用北字,是仍未嘗迴避也。 字本有期音,查毛詩及古文作期音者甚多,嗣後除四書五經外,凡遇北字,並加耳朵為邱,地名不必改易,但加一旁,讀作期音,庶乎允協,足副朕尊崇先師至聖之意也。

自清雍正三年,清朝皇帝頒發此諭後,我丘氏一即被強迫改為「邱」氏,直到清朝既亡,民國肇造,民族英雄丘逢甲先生認為:一姜太公為周朝初年人,孔子為東周春秋時人,無前人避後人諱之理。二避諱為封建意識,現在民國是民主時代了,可以不談此套了,所以他登高一呼,力主回復丘氏本來面目,因此,閩、粵一帶族人群起響應,沿用丘凡,唯部份省區族人過于保守,仍用邱氏,致現今丘(邱)氏並行不悖,間有外人誤為兩姓者,非也。

作者

邱銘乾

A good article can bring you wealth and wis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