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卡普蘭教授平衡計分卡上課心得

『員工個人一定要根據他們在組織內「負責的工作職掌」,在「事前訂定」,而且「可以客觀衡量的標準」下受到適當的獎勵與處罰』。這一句短短的話說來容易做來卻很難,這是因為如何合理、持續又低成本地收集到數據來支撐「可以客觀衡量的標準」是非常不容易達成的事,所以才會很難。一旦員工不接受你所謂的客觀數據,你的獎勵或處罰就會失去效力。

員工個人負責的工作職掌的界定理應是主管在衡量為達成公司策略的情況下,招聘一個或是一群有能力可以達成該目標的人員進來公司,賦予他們各種資源並期待他們可以交出原先期待創造出來的結果。為了明確的讓這些員工理解一些資源的限制因素,必須事前訂定出負責的工作職掌,這個工作職掌的定義是以達成目標為導向而非限制性條件。這些人加入組織工作的目標結果是什麼 ? 「達成公司訂定的策略目標成果」。但是卻有許多經理人沒有好好地思索訂出的「負責的工作職掌」有沒有跟公司整體策略做好連結,這些定義是為了讓工作分工有效率,「分工是為了合作」,分工不是要讓你找到不必為成果負責的藉口。因為不理解「負責的工作職掌」是為了合作以增進效益,致使一些員工個人望文生義單獨自我解讀這個職位說明書上的條條款款,最後形成組織中的溝通壁壘。讓我們看看有多少人說那不是我的工作請你去找別人,就可以知道這種情況有多嚴重。

「事前訂定」也是一個很難做到的工作,因為現在全球化市場的變動性太大,太劇烈,一個一年以前訂定的行銷計畫,很難在一整年中是可以完全按照原先的計畫目標在走。看看手機產業的風起雲湧變化之快與激烈實在是令人眼花撩亂捉摸不定,事先的計畫趕不上變化。當花費許多經理人的時間做成的年度計劃可能在競爭對手的一招殺手鐧下就必須全盤再來過。這就是事先計畫的困難之所在。但是也是不能因此就不做計劃。事先訂定仍需要聚焦在原先規劃的公司中長期策略目標的執行上,至於因應短期變化就需要一個好的動態規劃能力了。

「沒有辦法衡量,就沒有辦法管理」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觀念。重點是這個衡量如果失去客觀性,你就會讓組織內部的成員失去對組織的信任。一旦失去信任,那你期待藉由獎勵或者處罰來驅使員工來達成公司整體目標的希望將會落空。那衡量要如何具有客觀性?那就是用日常營運所持續累積出來的數字做為管理的指標,而且這個指標最好像高爾夫球運動一樣一顆球在草地上全程都是你在打它,成績如何完全是自己造成,沒有其他人可以讓你卸責。當打完第十八洞成績就出來了也無法修改。如此一來每一個人就會相信他們是被公平對待的。所以現在的資訊系統如何提供一個及時、長期累積具有客觀性的數據轉換成衡量指標是幫助非常巨大的。因為一旦員工理解衡量他的績效結果的系統資料也同樣會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同仁,我們實施的差異化獎酬政策才會真正發揮帶領組織往策略目標快步邁進的效果。

企業價值主張

企業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它能滿足了某部份人的需求,這個需求可能是生理上的需求或者是心理上的滿足,所以說一家可以持續存活的企業要嘛是賣產品要嘛是賣服務,而這個產品或服務對於企業的客戶而言是重要的。一家財務績效優秀的公司,除非它是政府特許的產業,如果它能持續表現卓越,那它的產品或服務一定是很多人搶著要的,所以它才會有著非常棒的財務績效。

總體經濟環境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改變,大環境的改變例如人口老化,例如新科技取代舊技術等等都會改變原本的企業價值主張不再吸引人。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大環境變數,它會改變商業環境,讓許多昨日優秀的公司今日不再優秀。原因為何?因為客戶的價值主張已經改變。昨天讓客戶願意掏錢出來買的理由,今天就不一定能管用。可是許多老闆就像守株待兔的那個主角,昨天莫名其妙的撿到兔子,就從此斷定明天也會有一隻笨兔子來撞樹,堅持己見到死方休,最後失敗之後還在怪別人怪政府。要知道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前一天客戶願意付錢給你買你的產品或服務的理由,明天之後也許就不再一樣了,可能是需求改變,可能是你的競爭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價值主張。

要如何讓企業能動態的因應環境變換帶來的挑戰?首先是要讓組織的結構儘量消除金字塔型科層式的組織架構,讓組織的溝通障礙減少,獎勵團隊合作,塑造以客戶需求導向的公司文化,讓公司從上到下都可以時刻的到客戶端傾聽客戶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期望,找到可以打動他們的價值主張然後持續的改善。相信公司一定能基業長青。

有些創業者可能是技術出身的背景,所以有著孤芳我自賞的心態,當面對市場不買單他的心血結晶之作,他倒像個藝術家堅持己見,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客戶價值主張。當然我們不敢說她一定失敗也許時間到了自然就會有人接受了,但等到那個時候也許他會像畢卡索,等到死了之後人們才發現他是偉大的藝術家,創業家對於現代經濟活動的持續繁榮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能立即滿足現在人們的價值主張,並且從中獲得足以持續讓企業生存與繁榮的利潤才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至於什麼樣的客戶價值主張,市場與客戶會願意買單?它們真正買單的理由,往往連買單的客戶他自己也不那麼清楚明白!或者說它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理由!例如禮品市場,到底滿足送禮的人的價值主張跟收禮的人的價值主張會一致嗎?

這跟送禮跟收禮者兩者之間的關係會有很大差異!買禮物給女朋友跟買禮物給客戶兩者目的就完全不一樣!你販賣的禮品它的特性是實用至上?還是它是名牌、貴重?有時候是收禮者不方便跟你說個明白!但是搞不清楚這一點也許你的禮物就沒有辦法達成你期望的目標了!

洞悉人性的需求,是成為一個好的創業者首先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不是ㄧ股腦的以自己視角來看市場,而是換一個角度從客戶端的需求來看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不能切中客戶的價值主張,我們可以為客戶提供不可或缺的價值,客戶就不會為了區區的幾塊錢拋棄我們!我們為實踐我們的客戶價值主張,從而設計出一連串的價值活動與架構來支撐我們實踐這個價值主張。若是可以讓競爭者無從模仿,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一陣子了!

2021/08/06

孫子兵法-行軍第九篇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白話文翻譯

如果在基層士卒們尚未親近依附也就是還未對長官交心,將帥便對他們用懲罰來管理他們,那麼他們表面假裝服從、但內心卻不會心服口服,士卒們若不心服口服,就難以驅策他們全力以赴,他們會很難使用啊!

如果基層士卒們已經跟長官親近依附建立了情感連結,因為這個緣故當他們做錯事該受懲罰,長官基於情感私心無法公正一致施行給每一個相同犯錯的士卒,那麼這個隊伍他們就不可以用來打仗了啊!

所以長官要用文德、仁愛讓士卒知道你在乎他們來使士卒團結依附,用軍法法紀來使士卒遵守紀律聽令行事,這樣的士卒叫做一定可以取勝的士卒。

將帥能在平時就以嚴格執行法令的態度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會心服;將帥不能在平時就以嚴格執行法令的態度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不會心服。

只有將領在平時就能三令五申嚴格執行、禁止的行為,讓軍隊裡每個人知道命令出去了一定會嚴格執行,大家才不敢打馬虎眼,這樣才能兵將相得,上下協調一致成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

 

我的感想心得

「卒未附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卒已附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孫子兵法的這一段寫領導統御寫得真的透徹,這是一個領導者帶屬下該有的認知。西點軍校對領導人的訓誡有一條「心理要裝著手下人的利益,並且要有能力讓對方知道這一點。」人跟人之間都是一種複雜交錯的情感混和在一塊,憑什麼手下願意真心為你賣命,因為你們彼此建立了愛與責任,期待與依賴。但是一旦這個關係連結太深去影響到組織的公正與公平時,你得到一個人卻失去一整個團隊,對於你追求勝利,又形成一大阻礙。該怎麼做孫子在此段講得很清楚。

文中的「罰之」跟「罰不行」,都是在談領導者自己對待屬下的標準會不會因人而異?不是自己的圈內人,就依法「罰之」,而如果是自己的「人馬」就「罰不行」不行罰他是因為自己的私心,自己人犯錯不罰不是屬下不能罰,罰了他會有損彼此交情嘛,自己人犯錯沒事!不是自己人事情就會很大條?這樣的領導者帶出來的團隊當然士氣會很差,因為你的差別待遇,人人都想爭著成為你的弟兄們,可是一旦他們成不了你的圈內人當然對你而言,就會「難用」,什麼叫做難用?就是很被動,你沒說的東西他們絕對不會主動去做,所以少了主動性當然難用。請記住,「難用」還是比「不可用也」好多了。

「難用」是因為圈外人知道不做不行因為跟你沒交情,打仗一旦退縮不前會被你一刀宰了,但是他不會全力以赴殺敵的,因為跟你又沒有相互親密依附關係,你心裡又沒有裝下他的利益,何必傻傻替你賣命。

但是,別高興太早,已經親近依附的自己人為何「不可用」?因為覺得既然是你的自己人,為何不好的事要他先出頭?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自己人了。殺敵必須冒風險,可能會被敵人宰了,但是違背你的命令不去殺敵,卻不會被你宰了,因為你會罩著他,你會叫那些沒有跟你親近依附的人去衝鋒陷陣,他不去也沒關係,這樣的心態你能期望他能身先士卒一馬當先?這樣子被寵的士卒當然不可能用來打仗。因為沒有紀律嚴明就不會有戰鬥力的部隊。

那該怎麼做才好?

一個會令屬下信服的領導者,一定是一個恩威並施的主管,與屬下打成一片當然沒問題,但該嚴格執行紀律的時候決不打馬虎眼。要先讓人們敬愛你,人們才會在你申明再三的地方敬畏你的處罰,別想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會成為威震八方的大領導。

所以「文」與「武」就是現代管理學上的胡蘿蔔與棍子的概念,一律胡蘿蔔或一律棍子都是不行的。令之以文是談用仁義讓士卒親附,齊之以武是談獎罰時,大家一致齊頭平等。而且最重要的是從平時的每一件事情就做起,不是在平時沒關係,等到戰時再來做。所有的領導統御都是要從日常的每一分每一刻做起的,讓大家養成平時就服從執行的習慣,才會大家都會有一致性的觀念與行為就不會懷疑領導者所下的命令。平時法令的執行能成功的關鍵是一要事先申明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讓組織內人人明白、清楚,二有法必依沒有人可以例外,正所謂王子犯法與素民同罪。而領導者要有一個認知,對法令的嚴肅性、權威性、穩定性,比法令的現實性更重要,就算是錯誤的法令執行會發生一些當初沒有預知的副作用,也要在痛過後下次再修改,切不可以貿然停止,否則人民會不服,因為沒有讓他們養成令出必行習慣。一定會心存僥倖心態,這樣就無法建立一支與眾相得益彰的部隊。

孫子兵法第十三用間篇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孫子說:每次興兵出戰十萬人,長途跋涉千里之遠打仗,老百姓需要負擔的耗費,國家需要的軍事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因為打仗而動亂不安,兵卒疲備地在路上奔波,因為打仗國內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會有七十萬家之多,這是因為八家井田一家當兵就需七家負責後勤運輸供俸。戰爭的耗費這麼巨大,會這樣相持數年之久,就是為了爭得勝利的那一天,在每天耗費這麼巨大下,如果主帥居然捨不得在間諜工作上花錢,因為吝惜爵祿和金錢,以致因為不能掌握敵情而致失敗,那這位將領就是最不仁慈的人,最不負責的人。這種人不配作軍隊的統帥,不是輔佐好國君的左右臂膀,也不是一個能取得勝利的好主帥。

 

心得:

此篇用間篇還是在貫徹整部《孫子兵法》的價值觀,就是〝用仁義,使權變〞,兵法不是耍權變、使詭道,不是追求用詐術、小聰明成功的,以走大路行仁義為成功的核心,在必要時才配合演出一些權變之術,最終目的也是希望是仁義之師可以救生民於水火之中。所以孫子才會罵那些不會、不想使用間諜來減少傷亡的不仁之主帥「不仁之至也」。因為他對於每天耗費千金不會捨不得,卻對於如何讓一些人願意洩漏敵情給你的人捨不得花錢讓他們願意當間諜,想想看要人家付出生命代價來當間諜當然要有足夠強烈的誘因,給予爵位或者是一大筆錢都是基本的,但有一些小鼻子小眼睛的主帥卻在想憑什麼他只是講了一些小道消息,我就必需給予一大筆錢?我在這裡幹的要死卻沒有他領的錢多?這是因為他分辨不出錢財跟事情之間並非恆等式。這是一個不懂人性與理性計算的將領,希望他帶領部隊打贏勝仗,這根本是是機會渺茫。

所以說孫子認為一個會打贏勝仗的明君、賢將一定會好好操作情報戰,事先明確知道敵方的真實狀況才能實踐未戰先勝的道理。「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是整本孫子兵法的核心。如果花錢取得敵情減少自己犯錯的機會並且加速取得成功。那花錢用在間諜上就是最少的代價。

凡是能花錢解決的事,都是代價最低的解決方案。要記得一件事,你給別人錢,不是給對方定價,而是給自己定價。需要給間諜他很多錢,不是因為他的身價高,而是你的身價高,不是因為「他」值錢,而是你的「事」值錢。你的重要之事如果經由他口中得到的寶貴訊息就可以減少傷亡,或是取得重大成功。在這種狀況下你要有智慧捨得花小錢贏大錢。

也許有人會質疑,那萬一間諜他的消息是假消息?沒用的消息那該怎麼辦?這個也很簡單,因為你間諜錢花錢花不夠才會被騙,才會沒有用。請記得花錢只是創造或排除一些可能性,減少你試誤的成本,從來不是百分之百有效,需要這樣花錢真的是因為你的事太重要太值錢了。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所以舉凡歷來明君、賢將之所以動輒戰勝敵人,成功事蹟超過許多眾人者,就在於事先了解敵人的情況。想要事先了解敵人的情況,不可以占卜去問於鬼神與迷信,不可以太依賴自己過去相似的經驗來推測,不能用驗證日月星晨運行位置的辦法去求知敵情,也就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常夜觀星象就可預測將發生什麼事一樣,這是不行的。唯一可行之道就是有人實地在現場看過問過,真正在現場知道敵情才會是真正知道真正能讓人取得勝利的有用情報,真正的情報工作不可以用猜測、鬼神、經驗、星象等等取得。一定要是活生生在現場知道敵人真實狀況的人說出來的情報。

 

心得:

「知敵之情者也」,這段話寫的真的太棒了,就是現代科學實證的觀點,看完這一段不禁讓人懷疑這真的是兩千多年前我們祖先所留下來的智慧語言?西方世界之所以會在近代百年來社會突飛猛進,就是這種理性務實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引領下,以科學與實作的方式在科學上取得重大的突破,所以我們今天得以享受這樣進步與便利的生活,過去我們華人動不動迷信風水,相信大師說的話,或者一昧只相信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什麼祖宗家法不可違背都是不科學的觀念。要贏得先機不是靠鬼神而是靠自己找得到 「知敵之情者也」然後有了正確的情報我們就能成功取得致勝先機。不是靠自己過去的經驗去猜測,不是靠算命來做決定,而是客觀來自現場第一手的情報資料。

西方的許多科學研究的方法都是在實踐這段「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所以我們看到統計學會讓數字真實的說真話,經由市調收集到的數據由統計學發現到真實的銷售行為資料,根據市調我們可以做成我們行銷專案提高銷售成功的機率,這就是「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看來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都該打屁股了。

淺談組織成本習性

  1. 什麼是成本?

首先,會計學上有兩大學術主軸分別是 (1)財務會計(2)管理會計,而「成本會計」是管理會計裡的範疇,傳統會計單元定義的「成本」表達的是資源的流出。可能是現金、應付義務、提供的服務、或是貿易者預期未來將帶來獲利的:貨品、資產、及購入的服務,他是一句中性的詞彙,不是所有的成本都是不好的。

所以我們要削減成本,例如此次的武漢肺炎來臨你有一堆庫存口罩成本,此時它就從未發生前的不好的庫存成本轉變為好的庫存成本。也不是成本就一定是好的成本,原本的判斷是未來黃金會漲價,所以你先掃進一堆庫存,很不幸的從此之後的金價連續下跌,這時的黃金庫存成本就組織而言就是不好的庫存成本,所以說成本好不好這是一句中性的詞彙。成本會計是較內部管理導向的,注重的是成本管理系統用來了解成本的性質與習性,可以讓資源擁有者將有限資源做最適化分配來管理、創造、富有價值的資產。也就是說成本會計的目的在協助明智且謹慎的監理公司整體資源。

 

2. 什麼是成本結構?

「成本結構」指的是現有組織流程架構所衍生出一系列的規範所帶來的必須耗用的組織資源,它通常會伴隨著不同組織用不同的方式為其客戶創造價值,這個創價流程必須有的資源耗用結構,例如:以產品領先策略的主軸的公司相較於以行銷導向為策略主軸的組織,其所需員工技能與內部營運流程架構就會明顯不同,當然成本結構就會不同。

「成本結構」:成本的結構性是誰決定出來的?內部營運流程架構是誰決定的?

從財務的觀點而言,要想節省成本,除非是流程或作業改變進而改變整體成本結構,否則任何其他的成本刪減行為都是徒勞無功的。而流程的改變要基於策略性的理由,一個具有超越傳統財務管理系統的優秀公司,流程再造必然會從策略出發,從組織結構設計、獎懲系統的建置、到公司的顧客價值主張,重新關注資源投注的重點是否與策略相聯結?是否有地方資源過多,有地方卻不足?然後關注組織的執行力,持續性且長期的投入才能收到成本結構的改變。

 

3. 什麼是組織成本習性

「成本習性」指的是現有組織成本結構下人員固有工作模式下所衍生出一系列發生費用與成本的固定習慣,也就是說一群人用什麼方式工作就會有固定的費用產生,這是強調組織行為會帶來固定會發生的成本。例如:組織的工作排程不良,原本可以使用海運的方式大幅度降低貨運成本,可是常常生產不及,最後只好選擇使用空運方式交付國外客戶訂單,這個組織的運費始終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來自生產排程等等因素造成,這就是所謂的組織成本習性。

很多經理人一直努力想要降低組織的成本讓獲利極大化,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無法理解組織成員花費的習性,工作的思維的限制才是無法有效削減成本的真正原因。最後只會做所謂的減薪、裁員、跟供應商議價、延長應付帳款日期等等見樹不見林的事情,因為他不了解有效的控制成本,讓有限資源放在增長極大化的地方,是因為他沒有認清「組織成本習性」才是發生的根本。

要有效運用資源就必須徹底了解公司內的「成本結構」以及這個結構相關的「組織成本習性」,改善成本的第一步要從了解成本習性開始,當然、組織存在的使命與願景與商業模式一定會很大幅度的決定了公司的「成本結構」,後續人員的組織核心價值觀與行為準則也會決定了「組織成本習性」。有時候公司的使命與願景與商業模式要讓它能發揮帶領組織追求成長、達成使命的過程中,經理人使用了錯誤的財務衡量指標,型塑了錯誤的行為準則,當然隨之而來的匹配的一致性(Fit)失能,組織就會失去成長動能,甚至有時候更像是煞車會讓組織一動也不動。所以一些大型的組織擁有有經驗且富有經驗的經理人之所以墜落神壇還是來自於深刻理解組織致勝的關鍵是讓「成本結構」與「組織成本習性」要與公司的使命與願景與商業模式有很好的匹配性,這個一致的匹配性需要經理人競競業業長期不斷的投入改善不一致性使其慢慢趨於一致性。豐田汽車的持續改善TPS就是此類的典範。

改善成本來自於改變舊有的工作習慣,但是最大的阻力來自人們的行為僵固性,人性對於不熟悉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抗拒的,人們對於自己習以為常的事物會比就具有安全感。當然有時候改善初期帶來的是更差的狀態,這會讓人們認為改變是不好的。但是在這劇烈變革的時代,只有改變自己的舊有行為與思想才會讓我們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淺談喝酒宿醉之緣故

喝酒宿醉、頭痛之緣故

一   酒的製造方法

酒,自有人類以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一直是被人們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劑,想想看,王羲之的蘭亭序若是沒有酒精的催化,怎麼會有出神入化的韻味?如果沒有酒,詩仙李白不知道是不是還是詩仙?但是喝多了酒之後的宿醉與頭痛欲裂的感受,相信也一定讓很多人對於喝酒這件事退卻三分,如果沒有這個問題應該會有更多的人沉醉在喝酒之後飄飄欲仙的快樂之中吧?

喝酒到底為什麼會宿醉?這有許多因素會造成頭痛與宿醉,例如本身缺乏「乙醇脫氫酶」(ADH)的肝臟酵素,以致代謝酒精的效率較差或者喝酒太多酒精在血液中造成身體器官脫水等等,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因子是因為酒之中含有微量的甲醇等物質所造成的結果。一般在酒的釀造過程中,因為微生物種類、釀造環境與原料乾淨與否等等一定會產生一些除了俗稱酒精的乙醇外的其他醇類如甲醇、丙醇、丁醇等等。

其實經由釀造方法產生的各種醇類,他們的揮發點都不同,所以經過蒸餾塔處理出來的各種醇類就可以被分離出來,而乙醇,精準的定義應該稱之為食用酒精,這是我們主要要收集的部分,其他雜醇就可以另外收集給另外的用途來使用。食用酒精就是利用生物自然發酵出來的酒精,一般用雜糧煮熟拌入產酒酵母經過數日自然發酵出來的酒,其製酒方法上的分類別就叫固態釀造法,例如高粱酒、威士忌等,他們發酵完畢也是要經過蒸餾方式將酒醅裡的酒精蒸餾出來,此時蒸出來的酒精就定義來說它還是叫食用酒精。

而另外一種製酒方法就叫液態發酵法,它是使用食糖(台糖十號)或糖蜜加水加發酵酵母去發酵,它經過數日的自然發酵,產出來的酒精成分跟固態發酵釀造的酒精是完全一樣的。一樣經過蒸餾方式取出高濃度的酒精就是食用酒精,它經過調和後可以成為許多酒製品的基礎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們現在去買公賣局製造販售的紅標米酒它會標示食用酒精的成份,因為這樣的製造成本才夠便宜。

二   蒸餾酒、釀造酒的區分

那什麼又是蒸餾酒?什麼又叫做釀造酒?其實都是釀酒的方法之別。由於一般的固態釀造法,經由數日的發酵之後得到的只是黏黏稠稠的酒醅,它是沒法直接飲用的,於是乎為了要讓它能入口飲用,就必須接著處理如何只剩下「酒」而沒有那一些固態狀發酵後的雜質。如果酒醅經由蒸餾設備萃取出高酒精濃度的原液來存放,經過這種工藝製造出來的酒就叫做蒸餾酒,若是採用過濾方式只留下剩下的酒的汁液,就稱之為釀造酒。例如啤酒、清酒等等。由於生物釀造的特性,穀物、麥芽、葡萄等發酵出來的通常酒精濃度並不高,如果不處理接下來也會變成醋。所以一般的低酒精度的酒都不能耐久存放的。如果想要存放,就必須是酒精濃度高的酒,而高濃度酒的唯一製造方法就是透過蒸餾方法製造的蒸餾酒。

喝酒宿醉中所引起的頭痛症狀,與酒精中含有甲醇等相關,如果所品嚐的酒之中含有較多的甲醇等,經由肝臟分解之後最後會產生甲酸破壞人體細胞有關,因此一般市售的酒,都有嚴格限制甲醇的含量不可超標。根據日本的小林製藥研究指出,釀造酒通常含較多的雜質醇類沒有被排除,例如:清酒、啤酒和葡萄酒。另一方面,被稱為蒸餾酒的伏特加酒、威士忌、高粱酒等等,這類以蒸餾方式所製造出來的酒,因為蒸餾的溫度不同在蒸餾過程中會有效分離這些醇類,而剛剛蒸餾出來的原酒因為還沒有經過醇化處理,會非常的辛辣,需要將之靜置在儲存容器內靜置數年。

例如威士忌是放置在橡木桶內,而高粱酒是放在陶甕內靜置。由於甲醇的沸點較低,經過數年的靜置,所謂的天使稅會優先揮發掉甲醇。原本的蒸餾方式釀造出來的甲醇含量都會被排除,再加上靜置的揮發,陳年的酒品甲醇幾乎不存在因此較不容易引起頭痛。而釀造酒並不會經過蒸餾也沒有辦法藉由長時間的存放去掉釀造過程中產生的甲醇,所以當你整晚喝掉一整打的啤酒,酒精度雖低但喝多了累積足夠的酒精飲用量當然也包含了一定比例的甲醇,第二天想要不宿醉,會是非常難的。

三  宿醉頭痛是怎麼回事?

每當你喝下第一口酒後,身體會開始分成幾階段的分解酒精的機制。當酒精抵達胃部及上側腸道後會被直接吸收進入血液,大部分的乙醇會被引至肝門靜脈,流入肝臟進行代謝,常喝酒的人會容易有酒精性脂肪肝。在這裡,名為「乙醇脫氫酶」(ADH)的肝臟酵素負責將乙醇氧化、分解成乙醛。乙醛這個毒性較高的成分也是造成人們喝完酒後頭痛、噁心以及宿醉的原因之一,它會破壞大腦中產生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與多巴胺)的功能,喝酒之後會飄飄然,會胡言亂語甚至斷片全然不記得酒醉時發生什麼事的發生原由就是這個乙醛幹的好事。為了將乙醛代謝掉,肝臟會努力製造「乙醛脫氫酶」(ALDH),將乙醛再分解成毒性較低的乙酸。但每個人產生這類優質分解乙醛酵素的能力不同,也就是說有人天生酒精代謝速度比較慢,這種人通常也是喝酒之後容易臉紅的一群人。

此外,比起白葡萄酒,紅葡萄酒更容易誘使大腦釋出血清素,同時會抑制神經元突觸部位回收血清素,而當大腦中血清素濃度出現劇烈變化,就可能會引發偏頭痛。這也是喝酒之後會宿醉頭痛的原因之一。

四  喝酒之後特別會想尿尿?

喝酒後尤其是喝完啤酒後為什麼會一直跑廁所尿尿呢?這是因為酒中的乙醇會讓腎臟內一種名為「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功能,這種物質又叫做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簡稱 ADH),大致的作用是讓腎臟盡可能抓住體內的水分。當乙醇對抗利尿激素形成抑制作用時,腎臟組織的細管壁面就從海綿狀變成導管,這個時候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源源不絕的流入膀胱中,進而讓人發生脫水與一直要上廁所尿尿。

必須特別注意,雖然你只喝下一杯酒(高粱酒、紅酒、啤酒或清酒),身體卻能排出該杯酒三到四倍的水分,這也是為什麼大量飲酒之後照理是補充了大量水分,但你可能反而會覺得口乾舌燥。如果不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因為腎臟不斷的將水分排出身體,造成其他缺水的器官會來跟大腦搶水分,大腦一缺水也會讓你頭痛。此外,頻繁排尿的後果也會讓人體內的鹽和鉀大量流失,如果鹽和鉀不足,身體可能出現頭痛、疲倦與嘔吐等不舒服的狀況。

五  什麼是假酒中毒?

高粱酒、紅酒、啤酒等等其中讓人產生飄飄欲仙的感覺主要的成份是酒中的酒精造成的,酒精又稱為乙醇(Ethanol),而什麼是假酒?就是酒中摻有一些不是乙醇的其他醇類的酒,如果是濃度超標的甲醇所製造出來的「假酒」,它之所以使人中毒,是因為它的味道跟乙醇極為相似,揮發點比較低、較容易取得且便宜,通常是不肖商人用以降低製酒成本的手段。這樣的行為在二十世紀之前相當常見,直到 1923 年甲醇的毒性才被世人發現。

甲醇中毒會出現包含了嗜睡、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它首先會攻擊眼睛,因為人體的視網膜細胞是最脆弱的部份,嚴重者會導致永久性失明,甚至死亡。1951 年在美國亞特蘭大,當時商人為了降低成本,將含有甲醇重量百分濃度 35~40% 的冒牌威士忌流入市面,在僅僅五天之內導致了 323 人中毒、41 人死亡,是歷史最大的假酒危害事件之一。

假酒中的甲醇中毒機制,假酒經由身體代謝轉換成甲醛,甲醛再轉換甲酸,最後甲酸造成身體代謝性中毒。

首先要知道:甲醇本身對於人體並不具有毒性,是代謝的機制讓它變有毒性,所以有一種的甲醇治療方法就是讓患者再大量飲用真正的高濃度酒。讓它與甲醇一起爭奪肝臟的ADH使之最後轉換成甲醛、甲酸的機率降低。

當假酒中的甲醇被喝下或吸收後,它的轉換機制跟乙醇是一樣的,首先會在消化道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後被人體肝臟內的酶轉化為甲醛(Formaldehyde, CH2O),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福馬林。不過,甲醛雖具有毒性,但仍不是最可怕的敵人。當身體內的甲醛形成後,會再一次被轉化成甲酸(Formic acid, CHOOH),此時真正的傷害我們身體的大魔王才要登場。

甲酸又被成為蟻酸,因螞蟻、蜜蜂等生物以其為化學武器而得名,毒性比甲醛更強,也是甲醇中毒最主要的原因。甲醛被轉化為甲酸之後會在身體裡累積,抑制粒線體的呼吸作用、使細胞壞死,破壞神經系統進而導致失明,此症狀稱為代謝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這才是真正假酒造成的危害,一般天然的釀造酒中甲醇的含量不足以致命,但是長期飲酒之後也容易引起併發症。所以說酒可以喝一些微醺來放鬆心情,千萬別飲酒過量這是會傷身的,真的要喝切記要喝有信用廠家與陳年的好酒,不然一些些甲醇下肚,對身體可是會造成永久的傷害。

 

淺談食用酒精

什麼是食用酒精?其實只要是利用微生物自然發酵生產出來的酒精就叫做食用酒精,台灣菸酒公司的紅標米酒裡面是食用酒精,高貴的法國紅酒裡面是食用酒精、日本的獺祭清酒裡面也是食用酒精,21年的威士忌酒裡面也是食用酒精,千萬不要以為食用酒精就是假酒就是工業酒精,這是會產生很大的誤會的。

酒的產生是釀酒微生物(酵母菌、根黴菌等)將澱粉、水果中的醣類轉換成乙醇的一種過程。釀酒可以分為固態釀造法及液態釀造法兩種,是現在釀酒的主要生產方式。

什麼是固態釀造法?一般用米、高粱、玉米及其他雜糧蒸煮熟使之糊化後拌入曲(釀酒酵母)讓它在發酵缸中慢慢發酵成為酒醅。釀酒發酵過程的初始階段是澱粉水解酶、糖化酶將煮熟的澱粉轉化為醣類,第二階段之後是曲中的酵母菌、根黴菌等會將醣類轉化成酒精(甲醇、乙醇、丙醇等等眾多醇類及芳香烴),經過許多天的發酵程序後再將酒醅放入蒸餾塔中蒸餾出高酒精濃度的原酒,再置入甕或橡木桶中存放。經過這麼多複雜釀酒程序自然發酵出來的酒就叫固態釀造法,例如高粱酒、威士忌等等。發酵完畢的酒醅要經過蒸餾方式將酒醅裡的酒精蒸餾出來,此時經過蒸餾塔蒸出來的酒精就文字定義來說它還是可以叫食用酒精,只是我們不會稱它為食用酒精我們將它稱之為原酒。

而第二種方法就叫液態發酵法,又稱糖質原料酒精生產法,它是使用食糖(例如台糖十號)加水加發酵酵母又稱酒母成為一整桶的糖水桶去讓其發酵,糖水它經過幾天的自然發酵後倒入蒸餾塔中蒸餾出高濃度的酒精,經過此一方法蒸出來的酒精成分跟固態發酵釀造的酒精是完全一樣的成份,沒有任何的差異,所以不要誤會食用酒精是不好的酒精。此種液態發酵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不需要許多繁雜的處理程序,例如將原料清洗乾淨、蒸煮、拌曲的過程,可以節省製酒成本。缺點是酒的香氣較少。同樣經過自然釀造發酵後再用蒸餾方式取出高濃度的酒精我們通常不會稱之為原酒,會稱之為食用酒精,它的用途除了現在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的75度擦手酒精外,主要的用途是可以成為許多酒類製品的基礎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們現在去買台灣菸酒公司的紅標米酒,請去看它的標籤,其中會標示一欄叫食用酒精,這是因為液態發酵法做出來的成本才夠便宜,不然以一瓶那麼便宜的紅標米酒要用固態釀造法做出來賣如此低價是不可能的。

其實所有的酒類都是經過自然發酵的過程,只是一般而言放在發酵缸中慢慢發酵出來的酒醅其中的酒精濃度並不會如販售白酒、高粱酒動不動就是58度,通常最多不會超過16~18度。像啤酒也不會超過5%,酒經過蒸餾的程序才能提高酒精濃度,高酒精濃度的蒸餾酒才能耐久儲存,如果是一般沒有經過蒸餾程序的釀造酒如清酒,啤酒就不太能耐得住久藏。

淺談創新

一個組織若是想要擁有創新的能力,則他必須在組織內營造一種開放、活潑的氣氛。組織裡有太多的條條款款會去扼殺組織創新能量,但是,不設管理上的條條款款放任不管並不代表會讓組織有能力創新。放任不管其實是沒有管理,是管理階層不負責任。創新的本質最重要的是本身思維上的開放與持續學習的能力,思想不會陳腐守舊,本身具有包容心、樂於接受新觀念與新思維,不是說沒有約束的框架就能激發組織創新能力的。一個具有創新能量的組織是願意承擔創新所帶來失敗的風險,如果組織內的人士都是有自我管理認知的人,是個成熟的大人,不去設限讓他們盡情發揮,此時不去刻意管理他們才是正確之道。

所以要在組織內塑造出創新的能量,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群具有開放學習性格的人加入組織。就像要種出好莊稼第一個要務是先有一個好種子,接下來的工作才是提供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例如要好好澆水,定時施肥,要去除雜草,要除蟲翻土。很多人會誤以為組織要有創新能力就是不要去管那些具有高學歷的研發人員,弄個漂亮的工作環境,提供免費的咖啡,然後在那邊等待收割創新的果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創新必須根基於紀律的基礎之下才能有能力持續替組織創造出長期價值。創新不是發明,商業組織的創新,其最終衡量其績效好壞的惟一標準,就是它能否最大化公司長期價值。但是要最大化公司長期價值,必須去衡量其財務目標的源頭—–你們公司所服務的目標客戶是誰?它的特定狀況下的特定需求是什麼?我們要用什麼特定的服務模式來滿足它的需求,同時要去思考觸動他掏錢給你的那根引線是什麼?找到了這個引線最終使我們獲取優於同業的報酬時,我們的創新才叫做成功,才能讓創新引領組織持續成功。

「創新」;不單單只是傳統只有關注在硬體產品上的新創作才是創新,其實創新的更高等級更是有管理制度、商業模式、營業流程的改善等等都是創新。過去改變人類歷史最激烈的變革往往是制度上的創新,例如共產主義其實一種政治體制的創新。所以只要我們不會死守著既定規則與思想,我們就能建構出一個充滿活力的組織。

彼得、杜拉克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 」書上所言「未來社會的變革,不是科技、機器、技巧、軟體或速度的變革,而是觀念上的變革」。所以說要提升企業整體價值,使之能永續經營,最重要的工作即是要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而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實質上是經理人在理念和思想層次上的變革使之能引領潮流求新求變並有能力以新的做法為組織創造價值。當組織內經理人觀念陳舊,高階主管卻冒然引進新的科技妄想用新科技讓公司飛躍成長,最後帶給企業的並不是價值的提升,一定是資源的減損,因為一個沒有駕駛能力的司機開著幾百匹馬力的汽車高速行駛在道路上一定會發生意外的。

讓企業擁抱持續變革的能力。這是檢視企業是否有能力持續創新重要的衡量指標,這個核心就是經理人開放的心胸與持續學習的動機。但是很多經理人常常不夠開放關心自己更勝組織的利益,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經理人凡是以內部觀點來決定企業所有的一切資源的配置,而不是先從外部觀點來檢視,這對於組織創新能力而言一定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沒有辦法回應外部顧客的需求,沒有辦法以新產品或新技術新流程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長期而言企業一定會滅亡。

企業要如何才能擁有可以長期性的生存能力?首先,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否可以符合它所存在的環境。其次,這個企業核心精神與核心能力能否成功傳承。最佳的方式就是讓企業擁有隨著時間、環境改變的變革能力,源頭就是如何改變經理人的腦袋,讓他們每個人都是創新能量源源不斷,說到底,有紀律的要求有時候是個好的起始點,重點是思惟能否跟上目標客戶的需求進而能滿足客戶需求,讓客戶滿意。這是最終的結果。

執行長不能委派之責心得報告

學生讀過 Larry Bossidy 及Ram Charan合著的執行力一書,書中強調「沒有執行力,那來的競爭力」。執行力可以說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它是一種對於工作上一絲不苟的紀律,是公司策略能否成功,能否落地的關鍵能力,兩者密不可分。今天讀到文章「執行長不能委派之責」,我一開始看到作者是Larry Bossidy,心裡在想應該會是一篇好的文章,讀完之後果然沒錯,真的是一篇讓我受益無窮的一篇好文章。文章點出一個企業領導人的首要工作,應該是要為公司尋找並且培養出傑出領導人,這不應該委由他人經手,應該是執行長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唯有領導人親自參與整個招募人才的過程,才能確保找來的人是具有優秀的執行力並且與組織文化結合。

學生是自己跟一位同事白手起家,在29 歲那一年與公司裡的一個好同事初期兩人各拿250萬元總共第一桶創業資金500萬元白手起家開始創業,至今22年頭。在創業之前從來沒有受過管理教育,也沒有帶過人,也沒有待過大公司管過人的經驗,所以29歲當執行長以後,很多事情都是邊學邊做。過去招募人員對於我而言就是一份稀鬆平常的事。雖然說是許多的人都是我親自面試後才進來的,但是我的這種執行長親自去招募的動作跟本篇文章所描述的招募工作的內容相比,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的概念。

創業初始,一切都是要從頭來,招募員工真的是只要有人願意答應來上班就非常的高興,哪裡還會去做什麼徵詢推薦人,往往過來應徵的人員並非我的第一首選,有些人幾乎未有相關的工作經驗我也是錄取。錄取之後我自己再花許多時間親自調教他們成為我期待的員工。現在公司裡面的一些經理人、技術人員都還是我當時親自培養的員工。後來公司規模慢慢變大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有了HR 部門,我就像文章中說的情況一樣,我把這個「小事」交給了HR 部門,交給了單位的部門主管,我不再管這樣的小事,讀完文章之後讓有一種頓悟,原來後面主管的斷層與培養不出一個新的接班梯隊的真正原因我的身上,因為我不再重視此一事情,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篇文章有提到一個重點是Larry Bossidy會自己親自打電話去找應徵者的推薦人,當面跟他詢問應徵者的工作幹勁、執行工作的情況與實際成績。他重視工作態度與實際成果,只有藉著自己親自詢問才會得到對於該應徵者真實狀況的理解。當然他有一個前提就是他要信任該推薦者不會為了不好意思說出應徵者的壞話而沒有誠實以告。

這讓我想起以前我的一個相同的應徵高階主管的經驗,當時詢問推薦者我對他擔任此一職務的最大考量點,就是怕他不耐煩,該名我熟識的推薦者還跟我打包票說絕對沒有問題,結果事後這個高階主管果真發生了我所擔心的狀況,最後離職。我再度打電話給這位推薦者確認,他才誠實地告知,因為對方親自登門拜訪請託,他不好意思說他不行。這個也是我一個不好的經驗,但是到今天為止,通常應徵者提供的推薦人我認識的機率還是較低,很多時候只能自求多福。

而我們公司也有所謂的儲備幹部的培育計畫,我們每年的畢業季開始就會招募MBA畢業的新鮮人,人數約四到五人,到現在已經將近十年了,這些新鮮人都是我親自面試招募決定的,這個計畫很成功的培育出我們新一代的主管,現在許多初級、中級的主管都是由這個計劃培養出來的人才擔任。個人是對這個計畫的執行成果很滿意的。當然不是只是招募進來就下放到各個事業單位,而是放在我的身邊參與我所主持的會議與交辦他們各式各樣的專案,藉此觀察他們是否適任這一份工作。每週要求他們要寫一份工作心得報告,給我及他們的導師,我們會給一些意見做為回饋。當然這中間也像是本篇文章所敘述般,有些人進來之後表現得並不適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要求與指正之後仍然無法改善的人,我還是會請他離開,我發現這對於留下來的人員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以讓他們更機警。在一年之後我會正式讓他們到原先計畫工作的事業部門,例如業務單位,經由這樣的方法訓練出來且願意留下來的人都是我們公司持續成長的重要推手。

家登精密2020致股東報告書

各位股東女士、先生:

首先謹代表家登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全體同仁向各位股東致上十二萬分謝意,感謝各位股東過去一年以來對公司的支持與關心使家登精密得以持續邁步向前。綜觀民國一○七年,全球政治、經濟局勢引起的產業動盪,加上終端產品需求量持續下降,皆直接導致半導體產業發展趨緩,動能減弱。然時勢造英雄,困境中總能爆發新契機,AI、5G、電動車、生物辨識、物聯網、等新應用漸嶄露頭角,記憶體的價格與產出亦上揚,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發表年終整體設備預測報告(Year-End Total Equipment Forecast),一○七年全球半導體製造新設備銷售金額預計成長9.7%,為621億美元,高於一○六年所創下的56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台灣半導體出口動能也持續增加,以晶圓代工為主力,亞洲地區為主要市場,站穩台灣之於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地位。

雖半導體業界大者恆大,進入門檻與投資成本高,醞釀時間長,但家登兢兢業業,不敢浪費二十年來累積的心血與成就,以整合取代擴編,力求生產精進;以聚焦取代發散,與業界材料、設備等相關廠商採取策略聯盟,建立垂直系統整合,使專業分工模式更加穩固,提供客戶完整解決方案,以滿足市場對產品效能與支援速度提升的期望。家登近年來,在多元市場下採取聚焦策略,鎖定重點商機和關鍵產品,才能聚集資金、人才、技術於一處,同時合併生產基地與資源,望以最小成本,創造最高利潤。我們也深知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過去帶給家登精密成功之明星產品,部分已進入生命週期後半段,雖然仍是產業龍頭,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漸漸的毛利率不斷往下滑,而開發出具創新價值之新產品的速度仍然沒有如預期般順利,這使得過去一年的營運成果仍不甚理想。但是我們仍致力提高營運效能,進行產業上中下游整合,期望家登精密在過去的基礎上,在新興的中國市場開拓市場優勢,持續延伸舊有領先地位重新拉高整體毛利率。

此外,家登一直全力扮演整合服務供應商的角色,培植本地材料商,搭配家登自動化各項設備產品,提供客戶全方位的技術支援,朝著成為「全球半導體領導廠商關鍵性材料創新技術的首選夥伴」目標前進。家登不吝於持續投入研發資源,密切與客戶溝通先進製程相關需求,聚焦於關鍵產品,並與關鍵客戶偕同開發,提供最貼近市場的解決方案,同時藉著國內外技術合作,創造半導體產業一同進步的多贏局面,致力於展現回饋於經濟與社會的企業價值。

秉持同樣核心價值,吳江新創以「用知識培養員工,用管理提升企業,用服務感動客戶,用效益貢獻社會」為企業使命,延續家登精密文化。特別是售後服務的品質使我們能在紅色供應鏈中獨樹一格,吳江有一連串完整的意見管理與反應機制,再加上專業廠家的維修支援,我們能承諾客戶最高規格的服務與技術,而這樣「用心」的品牌文化,是我們從台灣、中國延續到全球的堅持。民國一○七年全年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6.35億元,較前一年新台幣17.59億元下降7%;毛利率為23%,前一年為12%;稅後淨利為新台幣2,034萬元,較前一年稅後淨利新台幣2,116萬元下降4%,每股盈餘為新台幣0.27元。本公司一○七年因為要致力於提高整體之毛利率,因此在過去一年砍掉那些低毛利率的產品線,讓營業額下降7%。為了提升生產效能,在一○六年七月關閉樹林廠全部南移南科及樹谷廠,進行南北生產基地整合,致使攤提成本增加,本公司整體獲利較一○六年下降。家登精密今年及未來將持續執行聚焦策略於本業光罩載具和晶圓載具產品線,在一○七年已看見明顯成效,一○八年將從首季開始展現極具獲利力的營業表現,成長到年底。

 

  • 民國一○七年營運成果

綜觀家登整體表現,因位處全球半導體載具供應商產業鏈關鍵位置,產品及市場聚焦策略即將發酵,將有效拉升家登年度營運和獲利,另因樹谷廠區廠房運用規劃效益顯現,該資金挹注有助於財務整體表現並穩固支撐家登中長期營運及策略發展。家登創造出的市場差異化的產品,同時也要是具高投資報酬率的明星產品,以回饋長期支持之內外部客戶。家登深知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提高營運效能是家登長期追求之目標,進行產業上中下游整合,跨國產業合作,家登才能在穩紮穩打的基礎上,與國際半導體大廠並肩前行。

隨著全球設備市場逐漸擴張,家登持有子公司-家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也正蓬勃起飛,搭配半導體新世代著重的大數據及智慧製造,家登持續將自動化、智慧化的概念導入自身載具類與設備產品,結合成智慧型工廠解決方案,貢獻一己之力於智能化發展。此外,檢視一年來生產基地整併至南科及樹谷園區之效能,確實能達到產線齊備、集中管理之功效,資源不需重複配置,卻能綜觀全局達到最佳排程,人力、設備獲得最妥善安排,進而大幅提升公司整體產能,結合工業園區供應鏈整合力道,創造出產業鏈更大的產能與價值。家登一直深耕現有產品,執行聚焦策略,同時不忘分散風險,採取多元的經營方案,並相信專業分工能精進營運效力,自動化子公司對於機台設備的專業精進以及家崎科技子公司對於半導體設備耗材的不懈耕耘,再加上家登母公司載具本業的更上層樓,全面強化家登於半導體業界無可取代之地位,帶領整體集團在一○七年穩定扎根,並於後半年展現強勁成長力道。

半導體產業

家登光罩載具系列明星產品:新一代EUV極紫外光光罩傳送盒G/GP Type於一○七年獲致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ASML認證,G/GP Type版本可用於 NXE:3400B及未來更先進機台的光罩盒產品,家登加速進入EUV微影技術先進製程,大量製造全面啟航。家登的主力光罩載具類產品目前態勢明朗,眾所期待10年之久的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EUV )微影技術加速實用化腳步,為此,家登眼光甚遠,早自民國九十八年投入研發資源於EUV專案計畫,至今已邁入第九年,終收穫巨大成果。家登G/GP Type EUV極紫外光光罩傳送盒取得認證將為家登帶來新一波營運高峰,世界各大晶圓製造廠新一代ASML曝光機於今年已陸續安裝完成,直接帶動家登G/GP Type EUV極紫外光光罩傳送盒需求急速攀升。家登正式抓住未來至少十年七奈米以下先進製程門票之後,目標放在備戰與整合生產基地,期能跟上甚至超越客戶腳步,在需求來臨時備妥兼具技術與質量的成熟產品。在EUV極紫外光光罩傳送盒的引領之下,家登的載具本業迎來新一波歷史高潮,伴隨各大廠宣示七奈米將採用EUV技術,家登推估G/GP Type EUV極紫外光光罩傳送盒需求量在一○八年將急速攀升,訂單能見度極高,搭配其他光罩載具成熟產品,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堅信未來十數年,家登重要的核心產品仍然在全球半導體舞台上發光發熱。

晶圓載具類產品方面,伴隨大中華地區「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計畫,全球8吋晶圓一直呈現供不應求之態勢,導致其價格不斷攀升,漲幅近2成,8吋晶圓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興建,並會在五年內成長至近兩百座,其中又以中國成長率最高,產能利用率也極為可觀。強勁的需求帶領之下,勢必加速各新廠投產速度,以供應電源、感測器等用量。此外,中國市場晶圓設備投資至一○九年可領先全球各地區,達200億美元以上,隨之吸引許多供應商進駐,家登與產業環環相扣,且深耕中國市場十年,晶圓片量的大幅提升直接引領載具之需求,使家登在12吋載具之外,在中國市場又增添主力商品,8吋cassette及晶圓載具的表現愈加可期。家登一○七年目標設在加速8吋載具及相關產品通過新舊廠認證並取得訂單,與客戶建立信任的夥伴關係,近幾年晶圓載具產品在國內外封測大廠已取得諸多實績,該系列產品陸續通過台灣、中國、日本等半導體前段廠測試驗證並取得關鍵大客戶訂單出貨,將有效加速其他大廠的訂單效益;加上家登每年投入將近一億新台幣於自主研發及建立專業模具射出團隊,可以快速反應客戶需求,並顯示家登持續成為世界級半導體大廠關鍵供應商的決心與實力。

汽車4S產業

一○七年,中國房價高漲,直接擠壓中等收入家庭乘用車需求,隨之影響家登子公司-吳江新創,然吳江新創已備妥相關對策,以因應大環境的影響,其所販售的大眾牌的新車銷售量在中國各大廠牌中,仍然名列銷售第一,並靠著售後進廠台次上漲了18.38%。為應對市場淡漠,吳江新創採以企業購車為主軸,包括計程車及駕訓班使用等,承諾客戶最高規格的服務與技術。秉持同樣核心價值,吳江新創堅持這「用心」的品牌文化,從台灣、中國延續到全球。

  • 展望未來

家登長期市場布局與研發投入在一○七年底大放異彩,一○八年更是蓄勢待發,看準微影技術先進製程HVM階段即將來臨,新技術皆仰賴七奈米以下高階製程,家登配合各大半導體廠高階製程腳步發展,追隨客戶先進製程,開發新材料、新設計,調配產能即時供貨,在研發技術持續發展,產能全數供應的前提下,家登站穩未來十年半導體載具領導廠商地位。

家登與ASML合作開發的新版本G/GP Type EUV Pods極紫外光光罩傳送盒認證通過,一○八年半導體先進製程載具將量產出貨,又乘著國際局勢,家登深耕十數載的中國市場,關鍵光罩及晶圓傳載產品陸續通過中國本地半導體廠認證及採用,並與家登培養互惠的密切關係,促使家登台灣製造優勢必能在大環境的變動下,續創佳績。家登與半導體大客戶共同研發提升製程良率,提供最即時在地服務,持續經營客戶夥伴關係,確保品質台灣製造,在半導體高階製程的供應鏈上持續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整併生產基地於台南半導體聚落,降低營運成本,落實專業分工、精實生產,皆讓家登從一○七第四季開始積極展現各區域佈局成果。

面對嶄新的一○八年,吳江新創將推出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四大類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純電動汽車(BEV,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級電容器、飛輪等高效儲能器)汽車等,其發展深受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購置稅全免的補助,且企業取得來源於政府的經濟資源,故不需要向政府交付商品或服務等對價;加上吳江地區並無限牌,可大大提升民眾購車量,相信可為一○八年奠定堅實基底,創造有力的成長及發展。

展望一○八年,半導體產品聚焦策略持續發酵,提供關鍵客戶更專精且優異的產品,同時,家登台南生產基地已備妥充足產能,同時引進高階全方位清洗機及檢測機台,落實精實生產,面對日益競爭且條件更加嚴格的終端客戶產品需求,精益求精並持續改善,家登始終相信品質才是真正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根源,而人才的遴選與留任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未來一年,不論是光罩及晶圓載具,設備或耗材,家登在半導體聚焦策略運用下,持續穩健成長,併同集團業外投資效益挹注,家登整體表現步步提升,再創新高。

敬祝 各位股東

身體健康

事事如意

董事長 邱銘乾敬上